曰:“臣聞之胡龁(1)曰,王坐于堂上,有牽牛而過堂下者,王見之,曰:‘牛何之(2)?’對曰:‘將以釁鐘(3)?!踉唬骸嶂?!吾不忍其觳觫(4),若無罪而就死地?!瘜υ唬骸粍t廢釁鐘與?’曰:‘何可廢也?以羊易之!’不識有諸?”
曰:“有之?!?/span>
曰:“是心足以王矣。百姓皆以王為愛(5)也,臣固知王之不忍也?!?/span>
王曰:“然。誠有百姓者。齊國雖褊(6)小,吾何愛一牛?即不忍其觳觫,若無罪而就死地,故以羊易之也?!?/span>
曰:“王無異(7)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。以小易大,彼惡知之?王若隱(8)其無罪而就死地,則牛羊何擇焉?” 王笑曰:“是誠何心哉?我非愛其財。而易之以羊也,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?!?/span>
曰:“無傷(9)也,是乃仁術也,見牛未見羊也。君子之于禽獸也,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是以君子遠庖廚(10)也。”
【注釋】
(1)胡龁:人名,齊宣王身邊的近臣。
(2)之:動詞,去,往。
(3)釁鐘:新鐘鑄成,殺牲取血涂抹鐘的孔隙,用來祭祀。按照古代禮儀,凡是國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廟開始使用時,都要殺牲取血加以祭祀。
(4)觳(hu)觫 (su):因恐懼而戰栗的樣子。
(5)愛:吝嗇。
(6)褊(bian):狹小。
(7)異:動詞,奇怪,疑怪,責怪。
(8)隱:疼愛,可憐。
(9)無傷:沒有關系,不要緊。
(10)庖廚:廚房。
【譯文】
孟子說:“我曾經聽胡龁告訴過我一件事,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,您看到了,便問:‘把牛牽到哪里去?’牽牛的人回答:‘準備殺了取血祭鐘’。您便說:‘放了它吧!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,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?!癄颗5娜藛枺骸蔷筒患犁娏藛??’您說:‘怎么可以不祭鐘呢?用羊來代替牛吧!’——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?”
宣王說:“是有這件事?!?/span>
孟子說:“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。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后都認為您是吝嗇,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,而是因為不忍心?!?/span>
宣王說:“是,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。不過,我們齊國雖然不大,但我怎么會吝嗇到舍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?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,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,所以用羊來代替它?!?/span>
孟子說:“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。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,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?何況,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,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?”
宣王笑者說:“是啊,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了。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,不過,老百姓這樣認為,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?!?/span>
孟子說:“沒有關系。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,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。君子對于飛禽走獸,見到它們活著,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區;聽到它們哀叫,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。所以,君子總是遠離廚房?!?/span>